本演出采取实名制,须持本人身份证件,详见 观演必读;演出票一经售出恕不退换;1.2米以下儿童谢绝入场。
陶身体的“数位系列”作品至今已经创作了十一部:《重3》2009、《2》2011、《4》2012、《5》2013、《6》2014、《7》2014、《8》2015 、《9》2017、《12》2019、《10》2020和《11》2021。编舞陶冶认为一个名字或一组词句在当代很难概括一部身体剧场作品赋予给观众所有的想象空间,反而会先入为主在观演之前就局限了作品的理解方向。而符号作为作品的意义(如数字)就在于区别打破二元性具象与抽象的两极思维方式,陶冶同时认为作品可以释放给每个人不同的诠释和想象空间,从而使作品的生命力得到更多元性的发展及延续。
艺术总监、编舞:陶冶
艺术总监:段妮
作 曲:小河
灯 光:马悦
演 员:陶冶、段妮、黄丽、鄢煜霖、范敏、徐福进、佟雨升、李思雨、孔令印、刘译仁、孙蕾芮、寇诗雨、吴振凯、万露、程乐婷、李佳钰
4月29日 14:30 陶身体剧场“数位系列”全演《2》《重3》
4月30日 14:30 陶身体剧场“数位系列”全演《4》《5》
5月1日 14:30 陶身体剧场“数位系列”全演《6》《7》
5月2日 14:30 陶身体剧场“数位系列”全演《8》《9》
5月3日 14:30 陶身体剧场“数位系列”全演《10》《12》
5月4日 14:30 陶身体剧场“数位系列”全演《11》
4月29日 14:30 陶身体剧场“数位系列”全演《2》《重3》
《2》来自陶身体剧场两位艺术家陶冶与段妮创编的首个双人舞作品,他们认为双人舞是最让人熟知的一种舞蹈互动关系,也因此成为了创作中最具挑战的编舞形式。
为了在创作观念上的突破,他们以一年为期探索出上百种不同的身体运动方式,最后仅选用了其中的一种作为《2》的运动质感:双人限定在地面上不对视、无接触,以坐卧、滚动,在支撑中持续转移身体的重量,以远近、快慢、大小、上下、前后、左右、强弱、动静的二元方式直面联结彼此的生命现场。在长达50分钟极致的身体对话中,二人在纯粹的能量消耗与精神守恒中繁衍出一种超越现场的时空张力,并结合了首次与音乐家小河合作的电子噪音实验音乐,呈现出一种身心冥想与灵性抵达的超凡体验。
《重3》是陶身体剧场创团第一部数位系列作品,是舞团精神探索的起源,也是以坚不可摧的意志及艰辛朴实的行动来得以实现的极致之作。该作由两段双人舞与一段独舞组成,三段舞蹈分别以移动、推拉、抛物的极致动律来探讨身体运动中由简至繁的无限广义性。
作品重的含义一字双意,即是重量、也是重复。重量意指的是身体运动的重心、重力与控制,重复意味着身体内在的循环、消耗与追寻。
编舞陶冶试图将身体最朴质的运动作为最本真的表达,怎么动?为何而动?在陶的作品中,动的过程即是展开抛问与解惑的思辨关系,通过重复与累积的行动构建,来探索生命存在本身的未来与原始、复杂与纯粹。
对陶冶来说,《重3》这部作品由此而来的信念即是“越限制越有可能性”。因此所谓的“形式感”、“抽象性”,都无法框定这部作品。每一次呈现,参与者都在无始无终地一遍遍面对自我,没有捷径地专注劳作。而人类最朴素的劳作,即是身体的运动,以及意识的理性积累。如此原始又溯源的回归,势必能打碎浮光掠影的绚烂表面,而保留舞蹈转瞬即逝间所充盈的质感、能量及尊严。
4月30日 14:30 陶身体剧场“数位系列”全演《4》《5》
《4》作为陶身体剧场数位系列的第三部作品,进一步发展了编舞陶冶在《重X3》和《2》中对身体运动作为纯符号性创作素材的思考,在延续其简约主义的创作基础上,对动作技术的开发、身体质感的美学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及创新。舞台上四位舞者在共同的外在空间与各自独立的内在空间之间以菱形方阵回旋游走,创造出一个在有序中不断变幻流动的视觉画面。舞者彼此相互不接触,通过圆的律动进行整齐有序的重心转换运动,内外之间的默契配合体现出的一致性像是充满磁力般而凝聚成一股强大气场,不断推演着关于能量守恒与消逝本质的极限过程。
作品《4》之后,随着新的舞者的加入,编舞陶冶延续探索“最简单的复杂”理念,发展对身体关系的思考,并进行了《5》的创作。在这部作品中,5位舞者自始至终相互保持连接,从不分开而浑然一体,彼此之间像编绳一样,如何打结、如何解开,以连绵不断的支撑运动进行无尽的形变与行进。身体整体的交缠与堆叠又如同活动的建筑,无限展开关于空间建构与限制的不同可能。
音乐家小河根据作品将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融入创作,从宇宙音到密咒,从巴洛克到新古典,如同视觉的交响乐,进行着变与不变的完美对照。
编舞陶冶认为:“这是一部表达人对于事物理解感受的作品。有人在作品里看见了快乐与希望;有人则觉得压抑和绝望;我看到的是一种宇宙的规律,如天地万物,形态各异,却彼此联系,相互依存且有着共同的规律。无论我是否活着,或者人类是否灭亡,这个宇宙仍然欣欣向荣,所有的生命力都在永无止境地迸发。这就是一个规律。”
5月1日 14:30 陶身体剧场“数位系列”全演《6》《7》
陶身体剧场作品《6》《7》创作于2014年,是舞团创始人、编舞陶冶“直线三部曲”的前两部,这两部舞作延续了陶冶在《数位系列》中对于身体的“精简纯化”与“无限性”的探索。《6》《7》分别由6位和7位舞者呈现出两条黑白不同的直线队列。
《6》将脊椎作为人原动力“动”的回归,通过旋扭、折叠脊柱来拓展空间的多元层次,更通过脊柱的运动传递每个由内至外延伸的过程末梢,在删减掉手舞足蹈的常规肢体语汇中而凝练出身体成为躯干运动,自始至终的整体意义。作品的灯光设计由瑞典视觉艺术家Ellen Ruge创作,出生于北欧的她赋予了作品流动交错的光线而贯穿整场,引发了光影之间动态般的奇幻奇妙之境。
《7》则是陶冶经自己多年对“声形”训练的研磨,专注于身体力行的态度,在思索二元性的过程中大胆的剔除了所谓舞蹈的“配乐”,通过身体运动真实的现场人声编创出运动时的声形与吐纳、内外与虚实。
《6》《7》是极简主义的完美呈现。作品曾受邀演出于瑞典斯德歌尔摩Dansens Hus、中国台北“新舞风”艺术节、澳大利亚阿德莱德 OzAsia Festival、英国伦敦Sadler's Wells、巴黎时装周、荷兰阿姆斯特丹七月舞蹈节、芬兰赫尔辛基艺术节、德国柏林八月舞蹈节、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艺术节、中国国家大剧院国际舞蹈节、法国巴黎城市剧院、瑞士韦尔涅salle剧院等艺术节。
5月2日 14:30 陶身体剧场“数位系列”全演《8》《9》
陶身体剧场新作《8》,是舞团创始人、编舞陶冶“直线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承接着《6》、《7》,这部作品延续了他数位系列的 创作思路,通过挖掘运动逻辑、重复叠加过程,从而呈现出身体的美学,探索在限制中产生的可能性。此次作品的音乐,仍然由鬼才 音乐家小河创作编曲。 在陶冶此前的两部作品中,舞者并排站立成一条直线阵型,自始至终保持相同的间距,通过群体合一的动律,召唤集体在意识的归拢 中所能迸发出的协调感和生命力。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舞者都需要用极致的专注力,完成整齐的、持续无间断的身体运动,呈现出 自然次序的重复仪式。
作品《8》,所有的舞者将延续并排限定中通过呼吸一致,展现消耗和过程的积累。 这部作品与同系列其他作品的不同之处,除了再增加了一名舞者,使得整个舞链的包容度因为体量的增加而进一步打开。在形式上, 舞者也由站立变成了仰卧,肢体将被进一步限制在地面上,动作的范围被限制在了脊椎能够活动的范畴,而舞者的视域也从站立状态 下的环周360度,变为了平面状态下的180度。然而,在这种限制下,舞者的身体能力也被挖掘释放。从观众的正面视角出发,这部 舞蹈删减掉了舞者从头到脚的肢体全貌,而只留给观众身体躯干的聚焦。在8位舞者如移动雕塑般丘峦起伏的流畅舞动中,人在用自 我的脊梁突破平面的障碍,用身体展现微缩的变迁。
一声梵音,九位舞者倾泻而出,瞬间的爆发,生命驶向了流转。《9》是编舞陶冶对于生命的发问,生命从何而来?从何而去?仰望星空,众生皆苦,俯看脚底,生命微尘。
舞蹈过程中,舞者身体的每一寸都在生笔画圆。一个动作出去,它一定会回来,每一次转动即是提问,下一秒回旋便是回应,舞者以身体的百转千回寻寻觅觅,何为源头?或是原有?
再一声梵音,九九归一,如同来到生命的尽头、世间的伊始。凝视深邃夜空,在目光遥不可及的另一端,存在一个宇宙,无声无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无穷无尽。
5月3日 14:30 陶身体剧场“数位系列”全演《10》《12》
作品《10》是编舞陶冶在2020疫情期间有感而发的生命领悟,这是一部祈愿的舞蹈,祈盼借此作品愿疫情早日消散,大家再次走进剧场,以舞相聚。 作品中,十位舞者相互围拢,形成一个圆形阵列。舞者们各自面向圆形中心,以不断旋转的舞步,展开个体自转与集体公转的运动轨 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舞者们由内在脊椎的螺旋舞动开始蔓延至手肘,直至指尖末梢。在大开大合的漩涡流动中,十位舞者的双手交 缠仿佛熊熊火焰燃烧着身体,强烈的能量连接让整个空间充满天旋地转的生命仪式。 旋转是宇宙万物的自然运动,作品通过舞者们聚散离合的圆形舞蹈勾勒出一篇人类原始的篝火寓言,如世世代代人与人强联结的情感共性里,期盼生命循环,生生不息。
2019年陶身体剧场与云门舞集进行的合作里,我将创作数位系列作品《12》。这部作品创作灵感以云为想,来源于我12年前在瑞典的一段难忘回忆。 那时陶身体尚未成立,我还是一名职业舞者,随团巡演途中我突然在漫天云朵里发现了一种空灵、蓬勃的美,令我整整一下午仰望、沉浸在一望无际的北欧天空里。来来往往的云朵在时间流逝中,每个瞬间呈现出万千姿态,如万物的萌发,如生命的永恒。从云朵到天空,从天空到大地,冥冥中开启了我的想象之门,犹如醍醐灌顶。当时我就决定将来要创作一部作品,把这份感动刻画下来。《12》是一份美好的礼物,我把它献给云门与陶身体,也献给这个世界。期待在它呈现的现场,给予我们一些触动与共想,在时间变与不变的对照里,留存一份内心的美好。
5月4日 14:30 陶身体剧场“数位系列”全演《11》
数字11,是编舞陶冶的第11部数位作品,该作的创想如同字符上的对称,两个1相互独立,却各自为营,既二元对立,又左右相生, 彼此相照。万物之中,理性与感性互相流动。在作品11里,舞者们被设定了一个限制与开放的规则:下身限定,上身即兴。每一位舞者在各自独立的路径里左右往返,他们胯骨转 动的空间、膝盖朝向的方位、脚下行进的每一步都是既定的,而上身的肩肘腕、躯干脊柱与头部都自由伸展,随机舞动。身体分为内外,个体的天性与群体的秩序如何找到平衡?身体将在这过程中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独特,自由又从何来。作品《11》试图通过新的 限制来理解自由。在变与不变的重复中,11位舞者打开身体,如同万花筒般缤纷,在各自的不同中展开了大同之路。 同时,这也是陶身体首次尝试在音乐中多元合作的一部作品,陶冶将音乐作为一个外部条件,让不同的音乐与身体互相作用,如同分 子撞击悬浮的微粒,身体持续在时空中划下痕迹。《11》的结构为11段舞蹈,邀请中国11位独立音乐家参与每段舞蹈的编曲,无论 是电子或民谣,当代或古典,身体将作为本体,成为所有想象力的汇聚。身体究竟因何而动?是自发而来还是被外物所牵引?自我虽 小,但自我的边界在哪里?舞蹈就是追问。
陶冶艺术总监/编舞
出生于重庆,毕业于重庆舞蹈学校。曾在上海武警政治部文工团、上海金星舞蹈团和北京现代舞团担任舞者。23岁创立了陶身体剧场,创作数位系列作品《重3》《2》《4》《5》《6》《7》《8》《9》《10》《12》。他受东方思想启发并结合个人舞蹈风格开发首创了圆运动体系,该技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27岁受邀在世界表演艺术殿堂美国纽约林肯艺术节演出。2012年获亚洲时尚杂志《Men’s Uno风度》颁发的“2012年亚洲十大风度人物”奖。同年,陶冶被英国Sadler’s Wells机构评选为New Wave Associates世界六位编舞家之一。2013年获新京报-中国时尚权力榜颁发的“年度时尚舞蹈家”时尚创造大奖, 2015年再次被新京报评为“年度新锐艺术家”。曾应邀跨界电影、戏剧、服装设计、影像等艺术形式。
陶冶的创作风格惯用重复限制的极简手法,他让舞者减掉手舞足蹈,只用脊柱律动,还减掉音乐,将身体变成移动的音响,甚至只让舞者平躺跳舞,把身体二维视觉化,而作品名称却只用数字概括。超前的观念对舞者与观众都极富挑战性,被国外媒体评价为“毫无疑问走在最前沿。”
段妮创团舞者/艺术总监
出生于陕西西安,曾就读于陕西省艺术学校,以及由中国著名舞蹈教育家及曾任广东实验现代舞团团长(创始人)杨美琦女士创办的北京舞蹈学院现代舞编导班(广东班),在校期间曾获ACC奖学金,前往美国舞蹈节学习交流。她首次将“放松技术”在国内进行系统性教学,其前沿的教学理念颠覆了国内舞者固有的身体运动观念。
先后加入上海金星舞蹈团、英国伦敦阿库汉姆舞团、美国纽约沈伟舞蹈艺术担任舞者,2008年成为陶身体剧场创团舞者和艺术总监。作为国内首位被国际舞团邀请的现代舞者,在这一系列国内外的丰富背景中,段妮用自己身体的包容性接纳了所有的理念与风格,并形成了她的身体语言和特质,兼蓄着柔软和韧性,纯粹与开放。她曾三度随不同舞团在世界表演艺术殿堂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演出,三次荣登《纽约时报》,获得“非凡强大的、令人敬畏的、控制力极强”的高度评价。
《纽约时报》评价其“极具天赋,舞动时的气势令人敬畏。在她旋转着,从背后、头顶交替舞动棍子时,那棍子就好似一柄追光的圆形锯刃,而叠加过程中使人专注的循环运动又让人眩晕着迷。”
小河音乐人
民谣音乐人,制作人。美好药店乐队主唱,音乐肖像、回响行动、寻谣计划发起人。
小河是极具实验色彩的另类民谣歌手,“美好药店”乐队主唱,其实验性在于他的音乐观念:互相得到、互相解放,并且在他的音乐中蕴涵着深厚的自由与爱的感觉。特别善于现场即兴演出,其演唱和演奏都极具实验性,激情澎湃,令观者热血沸腾。偏执而富有灵性的风格,使他和美好药店在当今独立音乐界自成一派。
陶身体剧场
陶身体剧场(TAO Dance Theater)由陶冶、段妮、王好创立于2008年,是一个全职的现代舞团。成立以来,陶身体剧场席卷世界四十多个国家、百余个不同艺术节。引起了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国际舞台上备受瞩目、最具当代性的中国舞团之一。
陶身体剧场曾四次荣登纽约时报,其首席艺术评论家Alastair Macaulay以“戏剧性的张力……舞者对身体运动的控制和强大的驱动力……激情与能量是如此的非凡和吸引人”的高度评价来形容舞团作品。曾被纽约Time Out杂志评选为世界十个最佳舞蹈表演之一。
陶身体剧场是中国首个应邀在美国林肯艺术中心艺术节、英国爱丁堡国际艺术节、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和法国巴黎城市剧院演出的现代舞团,也是应邀于美国舞蹈节(ADF)演出,并成为该舞蹈节驻节艺术家中第一个进行为期六周文化访问的中国舞团。英国伦敦沙德勒之井剧院连续五次委约舞团创作,五次力邀舞团在伦敦公演呈现作品。
舞团的巡回演出已遍及世界五大洲,曾在美国、英国、德国、奥地利、法国、加拿大、巴西、墨西哥、哥伦比亚、以色列、西班牙、韩国、瑞典、波兰、比利时、芬兰、瑞士、印尼等不同国家巡回表演。更受邀悉尼春季艺术节、阿姆斯特丹七月舞蹈节、纽约秋季舞蹈节、加拿大国家艺术中心、特拉维夫苏珊达拉艺术中心、新加坡加坡艺术节、马德里国际舞蹈节、维也纳艺术节、中国台北新舞风、中国香港新视野艺术节、中国国家大剧院舞蹈节、印度Attakkalari双年展、墨尔本艺术中心、赫尔辛基艺术节、布达佩斯Trafó当代艺术中心、巴塞罗那Mercat de les Flors舞蹈中心、中国台中歌剧院、阿布扎比艺术中心、里昂舞蹈之家、淡水云门剧场等主流艺术节与知名剧院演出。
陶身体剧场还受到国际时尚界的青睐,曾多次与不同时尚品牌、杂志和独立摄影师合作。世界时尚权威杂志《VOGUE》曾六次专访舞团并力邀不同知名摄影师为其打造时尚大片。2015年巴黎时装周,陶身体受邀与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的Y3品牌进行现场合作。
2014年,纽约Time Out杂志在纽约城市每年几十万演出中,评选陶身体剧场为十个(2014最佳舞蹈表演)之一,成为2014亚洲地区唯一入围的舞团。
2015年,韩国光州亚洲艺术剧院、英国伦敦沙德勒之井、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台中歌剧院联合委约舞团新作《8》。
2017年,澳大利亚亚太表演艺术三年展-墨尔本艺术中心、英国伦敦沙德勒之井、法国巴黎城市剧院-巴黎维莱特剧院、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中国台中歌剧院联合委约陶身体剧场的新作品《9》。
舞团成立十三年来,数位系列以其简约的创作理念展开了多元的探索与合作。曾受邀在古罗马角斗场遗址、巴黎时装周秀场、艺术科学博物馆等不同空间进行跨界演出。